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新聞自律委員104年度第二次會議

會議名稱:104年度第二次會議

會議時間:104年05月22日(星期五)下午15:30

會議地點: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新聞部八樓會議室

          台北市內湖區舊宗路1段159號8樓

會議議程:壹、高醫情殺案討論

貳、楊又穎自殺事件討論

參、校園師生案新聞討論

肆、臨時動議

出席委員: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陳清河院長(召集人)

          政治大學廣電系黃葳威教授

          政治大學鄭自隆教授

          蔡莞瑩(新聞台經理)

列席人員:徐國禎(財經台經理)、王若庭(編播中心副理)、陶起龍(SNG暨攝影中心副主任)、楊才蔚(行動媒體部主任)、范文欽(新聞部採訪中心副主任)

記錄:張曉韻

內容:

 

壹、高醫情殺案討論

王若庭:關於被投訴的部份,是針對我們曝露被害人的身份資料及描述太多細節,於製作新聞時有相對的把關,但因為疑點重重,又故佈疑陣自殺後來才演變為可能有他殺的嫌疑,故我們著重幾個點去翻盤。

蔡莞瑩:這則新聞上,案情原本以為是單純的,因為剛開始發生的時候以為是單純的火警一死一傷,一個學生在旁邊嗆傷,後來有一個逆轉,所以我們做了一些描述,那第二條的部分,其實我們是想凸顯兩位家室跟教育都不錯的情況下,卻發生這個情緒控管的問題,轉個方向所以我們訪到一位在美國的大學同學作越洋訪問,畫面上做了很多保護,當時是以這樣的方式處理這兩條新聞。

鄭自隆:這個新聞從幾個角度來看,第一個就新聞價值來講,原來是意外,後來變兇殺,這個事實上的轉變,絕對有新聞價值,另外一個新聞價值是,這兩個不管是加害人還是受害者,都是人生的勝利組,所以他會發生這種狀況,也是個意外,所以從新聞角度來講,這絕對有報導的一個價值跟意義,另外一個是媒體審判的問題,就是事實上還沒經過司法機關的定讞,就直接說他是加害人、或是凶手,這事實上在用詞上,從媒體審判的角度來講,也要謹慎處理,這是整個業界共同的問題,而該思考一點,報導這則新聞的社會意義在哪?也就是說報導出來可以有什麼警示作用,如果遇到類似的情緒困擾,該如何處理,比如自殺的防治專線,或者是要諮詢哪個單位,或去訪問一個心理學者,怎麼解決問題,這個個社會教育意義的部份,是比較疏忽的地方,但就整個新聞主題來看,沒有太大的問題。

張裕亮:覺得應該可以再深入一點,意思是說是不是後面還有課業的因素(比如說人生勝利組、教育也不錯、家境也不錯)為什麼遇到感情的挫折會這樣子,這個部分的探討我們做得比較少,但我的了解事實上,台灣的醫學系課業是很重的,就像他是國外回來的,不見得是跟得上,可能有其他的因素。

陳清河:就一層一層來看,這裡面大概有兩個面向,還沒有定讞之前,都算兇嫌,不必要的個資,就不要露出,至於內容過於血腥,此部分到覺得還好,可能是個人的感受的問題,第二個層次來看,因為案情發生而刻意到家裡去報導那是不對,但如果是案發現場,那個是一個案發現場的描述,個人是覺得還好,那第三個層次的問題,申述內容的後半段,就會有偵查不公開,或間接對他家人和受害者的家人無意識凌虐或者傷害之類,申述的人可能就是當事人,只是合理的推論,因為他可能是重要的關係人,但這兩則新聞都沒有延伸到去訪問,只有女友之類的,沒有被害人家屬,這一點也還做得不錯,所以前面三點,大概第一點是個資的部分稍微注意一下,但非常呼應鄭老師所提到類似這種新聞,社會教育意義還是要有的,如果可能未來碰到這種天災人禍,或所謂的殺人搶劫強姦之類的,也可多加新聞社會教育的意義。

 

貳、楊又穎自殺事件討論

王若庭:這則新聞各台皆有播出,延續三天的追蹤,相關畫面也都盡可能的處理,唯在播出時不小心將臉書的帳號未處理到,這部份我們會再多加注意。

蔡莞瑩:在例行的製播會議中有討論,擔心其可能會被鄉民所攻擊而變成公敵,故最後可以辨識出相關的字句,就以馬賽克處理,於新聞後半段加一些鄉民的建議。

陳清河:這則的新聞報導蠻有具體的貢獻,因此大家就觀注到了這個“靠北網站”這個社會事實上在這一塊是有很嚴重的影響力,也藉著這一則新聞就讓社會開始共識,比如說像台北市政府目前要求留言民眾不能匿名,這個就是一個好的示範,對社會來講是有正面意義的,但這事件本身和延伸出的內容,剛播出的畫面來看整體還好,故這個申述應該不成立,基本上來講說,這一則新聞,最擔心的部份是楊又穎的爸爸,此部份處理的不錯,且楊又穎是公眾人物,所以這個名字的出現是沒問題的,後段有採訪朱學恆,表達一下個人對網路的觀點,蠻有說服力,唯一申述內容是可能隱約不斷影射一位女大學生可能是霸凌的兇手,這個部分我相信可能是一般的人看新聞的一種期待,事實上目前為止對他所做的申述內容,我並不認為有什麼不妥,寫媒體公審、揭露資訊,如果從社會公益或者是從網站的霸凌,這個意義來看,我們的意義更高於他的不當揭露。

張裕亮:到是想請教一下,事後這個被影射的人是否有被網路霸凌,實際的真實狀況?

蔡莞瑩:因為她自己也回應了很多事情,所以顯然她更在乎的是在那個時刻想表達一些什麼,也就沒有我們所擔心的問題,因為各台在製作新聞時都很小心,沒有把身分暴露出來,幾乎都是全面性的蓋住,故一般人也沒那麼容易得知。

張裕亮:事後真實的這一位被影射的人,他實際的回應是怎樣,後續還可以在追蹤一下,事後是不是還有再繼續PO文,如果是這樣的話,讀者還是有自主權力,或許能夠做一個這樣的報導,可以提到一些正面的作用,也是無可厚非,當然技巧要拿捏的好。

鄭自隆:被指控兩點一個是媒體公審、一個是不當揭露,第一為引述為鄉民在討論,沒有多加注意見,所以沒有媒體公審的問題,第二個是不當揭露,臉書的帳號的出現,所看得到的面積非常小,除非是特意去截取,實際上也看不太出來,所以二點皆無太大問題,而新聞處理上有需要改進的部份,為太過瑣碎,不用鉅細靡遺的呈現,這類的新聞應該製作如何來面對這種網路霸凌的心態,由什麼樣的角度來切入會比較好,而不是在重複講這件事情。

 

參、校園師生案新聞討論

王若庭:這則新聞在製作時以持平的方式處理,只是有非常多的投訴,投訴內容提及僅片面的聽信學生的說法,而對老師造成了傷害,針對投訴要如何取決呢?

陳清河:投訴之標題指稱報導不實新聞,新聞中有受訪者、標示時間、拍攝地點、陳述事實,應有的資訊構成的新聞,所謂不實之說,唯可能溝通上有點差距,這則新聞的最大的受害者應該是這所學校,其他的部分就事實上就是一則新聞。

鄭自隆:其實整個新聞做起來是符合平衡報導的一個原則,就畫面的平衡,皆有訪問到老師及學生,且兩者的時間也差不多,所以平衡報導是有做到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最後沒有下評語,完全呈現給社會做公評,沒有媒體立場的陳述在裡面,這則處理的很好。

張裕亮:事件才發生,真實原因也沒辦法立刻認定,現在只能各自表述,基本上就是做到平衡。

肆、臨時動議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