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名稱:114年度第四次會議
會議時間:114年08月26日(星期二)下午14:30
會議地點:新聞部9樓會議室
會議議程:
壹、 討論議題
一、有關三立新聞台114年8月4日《新台派上線》節目針對台中市長盧秀燕於勘災時妝容完整一事,經民眾反映涉有違反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提出意見陳述書及提送新聞自律委員會討論。
二、有關三立新聞台114年7月29日《新台灣加油》節目來賓王義川用網友製作假議題圖卡討論相關內容,經民眾反映涉有違反事實查證及公平原則,提出意見陳述書及提送新聞自律委員會討論。
三、第三季觀眾意見討論
貳、臨時動議
會議主席: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 鄭自隆
出席委員:
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副教授 柯舜智
文化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羅彥傑
銘傳大學廣電系主任 杜聖聰
兒少權益暨身心健康促進協會 秘書長李姿佳
新聞部總監 黃彥怡
列席人員:
王若庭(編審)
李玉梅(編審)
李東益(編審)
徐千惠(政論編審)
陳鈺雯(新聞部政論中心 資深製作人)
莊玟欣(新聞部政論中心 製作人)
陶起龍(新聞部攝影中心 副理)
紀 錄:
張曉韻
壹、討論議題
議題一:
有關三立新聞台114年8月4日《新台派上線》節目針對台中市長盧秀燕於勘災時妝容完整一事,經民眾反映涉有違反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提出意見陳述書及提送新聞自律委員會討論。
一、事件說明
這段內容當初會製作,是因為當時南部水災相當嚴重。網友在8月2日那天對比了何博文與盧秀燕勘災的照片。
網友首先質疑為何盧秀燕全套妝容、看起來毫無狼狽感,而同一天的何博文在臺南則穿雨衣、下水清水溝,差異很大。更早之前,國民黨議員曾質疑何博文「擺拍」,但那張照片其實是《聯合報》記者拍攝的。
因此節目才會回過頭來探討也延伸出「勘災政治學」、「誰在作秀」的議題。
節目進一步補充了網友關於「底妝不脫妝」的討論。這部分在節目中只是作為延伸趣味話題,並非針對性批評。
王義川在介紹化妝品時表現得有些遲疑,因為他本身並不了解,只是順著網友的說法進行補充。該品牌也確實曾被媒體報導為盧秀燕使用的產品。不過後續網路上有網友批評這段內容是「歧視女性」。節目在製播時並無此意圖,核心仍是在於對「勘災與救災表現」的公共議題討論。
二、委員發言內容
柯委員:
這段內容若放在綜藝節目中,可能會引起話題,但若作為政論節目的內容,並不適合。雖支持節目的創意空間,但此段播出不符節目主題討論。
本集節目所討論的對象是無法互相比較的主體,何博文非地方首長,是主動參與救災;而盧秀燕為台中市長,角色是勘災。救災與勘災性質不同,行為模式不同,兩者無法直接比較。盧秀燕過去其實也有多張淋雨、穿雨鞋、無妝容的照片,但節目僅挑選其中一張乾爽照來放大對比,容易形成立場偏頗的選擇性呈現。
政論節目應聚焦政策、預算、防災應對等議題,而非化妝、妝容是否脫落。來賓態度過於輕佻也易加深對女性的不尊重。雖節目中有強調並未模糊焦點,但這樣的討論還是容易偏離主題。
這段內容雖未違反《公序良俗》,但確實降低節目品質,這是不應出現在政論節目中的議題,主持人及來賓的態度都有改進空間。
羅委員:
我完全同意柯委員的觀點。
若以「勘災政治學」為切入點,本應探討政治人物在災難期間的應變策略與行為模式,但後續將焦點轉向人物外表、化妝品與價格,已嚴重偏離原本應討論的方向,政治人物、媒體人對於性別、族群的處理都要特別小心。
從衣著、妝容到化妝品價格的細節描述,若帶有戲謔口吻,易使觀眾感受到輕蔑與嘲諷,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讓人感到不舒服,也不符合政論節目的應有態度與品味。
該節目大量引用網友梗圖與留言,但無明確查證其來源。若這些素材來自特定政黨網軍或立場鮮明的團體,則可能構成操弄輿論的工具,進而失去媒體中立性。
網際網路上的言論空間與尺度相對於廣播電視更寬鬆與自由,主因是廣電媒體需要固定換照並符合法規,而網際網路受到NCC規管程度低。電視節目往往是全家觀賞,若直接將所謂「網友的討論」(事實上是經過篩選的)照搬到電視節目上播出,一旦有事則推給網友,並不適當。
杜委員:
本節目處理災難新聞的方式,主持人與來賓在表達上缺乏分寸,語調、肢體語言及話語都易影響觀眾對議題的認知。
化妝品與政治責任之間本無關聯,節目卻將兩者連結,反而模糊主體議題、製造性別焦慮。女性政治人物的外貌成為輿論焦點,是一種對女性客體化而模糊了原本的重點。
政論節目應強調脈絡建構與事實比較,若只以片段畫面與網路語言呈現,易造成觀眾錯誤理解。未來應考慮以CG圖表輔助,呈現政策脈絡與事件背景,避免僅靠主持人言語主導節奏,造成誤解。
李委員:
此次事件中,節目多處引用網友比對、梗圖、評論,導致議題走偏。網友資料若未經查證,像羅委員說的可能來自立場偏頗之群體,不宜作為政論節目之核心論據。
化妝與否不應成為評價女性政治人物的依據。若盧秀燕當天未化妝,也可能遭批評失禮 。
節目若欲討論「勘災期間政治人物應有表現」,應清楚交代個人的職責角色與應變時序,讓觀眾自行判斷,而非藉網友之詞進行討論,這樣才是政論節目應有的深度與方向。
主 席:綜合委員發言,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節目之主題設定與照片選擇,呈現帶有偏見之比較,易激化社會對立,也顯輕佻,應予避免。
二、主持人與來賓對話屬節目品味問題,無涉公序良俗,但如衛廣法第27條,「節目及廣告內容應尊重多元文化、維護人性尊嚴及善盡社會責任」所言,節目來賓發言似與「尊重多元文化」與「維護人性尊嚴」之宗旨有所扞格,應予改進。
議題二:
有關三立新聞台114年7月29日《新台灣加油》節目來賓王義川用網友製作假議題圖卡討論相關內容,經民眾反映涉有違反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及事實查證及公平原則,提出意見陳述書及提送新聞自律委員會討論。
一、事件說明
起因是726藍白勝選,有一個說法是他們在選戰中持續操作「普發現金」的議題,主張要「還稅於民」。甚至有一種說法是,如果不支持國民黨,或者讓國民黨在選舉中的利益下降,就可能拿不到這筆錢。因此,選民在「勝負預期心理」之下,可能被這個議題影響了投票行為。
而在選後節目中開始討論這個現象,當時網路上有網友提出一種說法,叫做「用國民黨的魔法打敗國民黨」。意思是:既然中央說要還稅於民,那地方政府是不是也要跟進還稅?這個網路聲量引發了一連串的討論。
在播出王義川那段話之前,節目其實先播放了台中市長盧秀燕的記者會內容,她明確說明「台中沒有普發」是錯誤訊息、是假新聞。
所以整段節目的設計,是為了還原當時新聞事件與網路輿論的脈絡。王義川只是提到,網路上有網友透過「梗圖」去要求地方政府也要還稅,他整理出網路上流傳的一種「操作流程」或「四步驟模式」,並非節目創造的說法。主持人也有問這個內容是否屬實,整個節目內容從未試圖造假,也不是在操作假訊息。也清楚說明,這是「網友做的梗圖」,節目的重點是在還原當時的新聞脈絡與討論風向。
在標題與畫面中說明了這一點,還播放了盧秀燕的說法,目的就是要清楚告訴觀眾:台中市沒有普發現金,相關謠言已被澄清。
二、委員發言內容
柯委員:
節目中王義川的說法,感覺把整件事歸咎於國民黨,感覺這個假訊息就是國民黨製造的。但仍應提出明確的訊息來源或證據。
例如節目提到「盧秀燕開記者會否認普發」,甚至說連一萬塊都不發,這是在幫她澄清,但實際上也可能是在暗示她操作,整個節目的脈絡是在說「這是假訊息,是國民黨的手法」,但關鍵是仍應需要事實查證。
李委員:
這個「勝利方程式」是民眾自己歸納出來的說法。 提到台中長者長途跋涉領錢的例子,雖然王義川說「沒有這回事」,但會被質疑既然沒有,為什麼還要提?這樣很容易被外界誤解節目偏袒某方。
如果最後要說「這些都沒有發生」,那就直接講結論,不需要再重述那些例子,會讓人搞不清楚節目立場。
節目中是想用這些例子來「驗證」網友提出的四階段說法。網友觀察也有其道理,但這可能會變成一種「同溫層」,拿來佐證自己立場的工具,節目應多加留意。
王編審:
檢舉的內容,重點在質疑節目中將「普發假訊息」的四步驟操作,直接定調為「國民黨的手法」。
但其實節目中談的是一種政治操作手法,這種策略性的行動,很難會有當事人出面承認,也不可能有明確的證據(例如會議紀錄),因此應屬於可被討論的政治評論範疇。
王義川引用網友的說法,是在評論國民黨可能慣用的政治攻防方式,而非聲稱有具體查證。
對於這種屬於戰略層級的行為,很難拿到實質證據,因此討論與評論這類操作手法,應該視為政治評論,而非造假或未查證的事實陳述。
徐編審:
我們不可能拿到國民黨內部開會討論操作手法的資料,但在罷免過程中,包括國民黨主席、地方首長、被罷免的立委等人,都有公開表示:「如果你們不投給我,就沒有普發一萬」,那是否可以用他們的說法來佐證?而這些內容都已有在新聞中播放,也有在之前節目中討論。
杜委員:
第一,在邏輯推理上應避免過度簡化,尤其在處理跳躍性的推論時,容易引發疑慮。
第二,國民黨的勝選有多種因素,不能將「普發一萬」視為唯一原因,頂多是原因之一。
對於王義川的發言,若未釐清「原因之一」與「唯一原因」的區別,就容易被質疑,進而引發問題。
若能在這些地方補強,整體討論就會更穩當,而且仍屬於政治攻防的合理範圍。
羅委員:
觀眾申訴指出,王義川委員在節目中引用網友所稱的「國民黨勝利方程式」,但這類說法並未經過查證。
申訴者認為,這段內容直接引用網路言論,卻未加以核實或補充說明,不應直接搬上節目使用。
我認為,如果節目要採用這類說法,理論上應該進行查證,或至少邀請國民黨相關人士回應,提供平衡觀點與對話空間。
使用網路上的資訊必須格外謹慎,如同進行新聞採訪時對訊息來源的要求一樣,若只依賴單一訊息來源,一旦對方提供的是錯誤或扭曲的內容,節目就有可能被誤導。
因此,應該多元化訊息來源、進行查證,避免被不實或有偏誤的網路資訊帶偏方向。
黃委員:
譬如這個論述是國民黨在宣傳時,確實有提出「發一萬元」的主張,作為政策賣點之一,這是在一些政治人物的演講中可以看到的。
不過,這個主張到了網路上之後,被一些可能是挺藍的網友改編成梗圖,內容被誇大或變形,例如演變成「台中要發四萬」這種說法。
這類變形版本雖然不是官方說法,但在網路上流傳得很快,也擴大了原本政策的影響力,有時甚至會讓人誤解政策內容。
王編審:
就這個片段來看,雖然節目中可能有做查證,只是沒有在節目中呈現出來,讓這個片段給觀眾的印象,好像是重複網友的說法,進而被投訴。
因此需要提醒製作單位,引述網友觀點時要更審慎,就算內容看似屬實,主持人應該負責提出反思或質疑,不要只是呈現,再由來賓補充或分析,讓觀點有來有往,顯得更有深度與查證痕跡。
杜委員:
引用的網友帳號只有 372 個粉絲,這樣的來源是否有代表性、值得引用,其實值得考慮。不是說小帳號不能引用,但節目中使用時要更謹慎,避免被質疑內容不夠嚴謹。
如果這個觀點覺得有價值,可以明確標示是某一派(例如台派)提出的,不一定要強調「網友說」,這樣比較有理據,也讓觀眾更好理解。
「四萬元」明顯是錯誤訊息,「四段推論」則是某些人的合理觀點。兩個本質不同的東西,如果混在一起當成一整套論述,會讓人覺得不夠嚴謹甚至失真。引用前可以查一下這個帳號是不是活躍、有沒有可信度,是不是殭屍帳號;主持人在帶出觀點時,可以提出懷疑或補充背景,這樣會讓節目內容更有把握。
要兼顧查證、立場和平衡很難,但既然這次的來源是找得到的,不妨補上一些背景。這樣做也可以當成以後遇到類似狀況的參考。
柯委員:
我認為這段報導在事實查證上確實不夠完整。像剛提到的那個「電話與簡訊」的部分,如果能清楚呈現、說服觀眾,其實就很好,也許製作單位有做查證,但沒有呈現在畫面或敘述中。
節目中也強調臺中市政府報警、破解四萬元假圖卡等等,雖然是針對特定假訊息,但整體呈現出來的感覺是過度聚焦在臺中。如果這是國民黨的整體宣傳策略或模式,節目應該要一起處理其他縣市、其他政治人物提出的類似說法。
畢竟不只臺中,還有其他地區出現了兩萬、多萬等不同數字的變形訊息,這些都是同一類型的現象,應該一起討論,才不會讓觀眾覺得在單點針對。
建議未來在處理類似議題時,可以把主題放在「國民黨整體宣傳手法」、「變形訊息的傳播模式」等較大的結構上,而不是針對單一城市或政治人物。同時,字幕與畫面設計上也要避免使用過於情緒化或容易引發誤解的語句。
主 席:綜合委員發言,結論與建議如下
觀眾申訴該節目有三項內容未經事實查證
一、「台中市政府普發現金四萬元」
二、「長者跑100公里從台南至台中領取普發現金而不得」
三、「栽贓造謠圖卡為國民黨自導自演」
經委員會審視節目播出帶,認為第一項與第二項指控,在節目中來賓已表示係引述自網路謠言;而第三項之資料來源係綠營支持者自行歸納整理看法,被來賓引為評論,屬言論自由範疇,應予尊重。
議題三:
第三季觀眾意見討論
多數意見仍集中在對政論內容的回饋,包含對來賓與主播的喜好,表達出對某些固定來賓的支持或反感。
有人希望多談電力等公共政策議題,這部分我們其實已經有做。
關於罷免議題,觀點兩極:有人希望繼續討論,也有人建議不要再談,也有觀眾呼籲擴大涵蓋其他類型議題,例如更多社會議題。
有觀眾提出建議:既然節目中會連線民進黨立委,也應該平衡邀請藍營或白營立委,實際上,我們節目也確實有邀請非綠營來賓參與討論。
主 席:綜合委員發言,結論與建議如下:
觀眾意見的部份對政論節目主持人及來賓議題有所期許,請製作單位參酌處理。
貳、臨時動議
無
會議結束時間:
2025年08月26日(星期三)16:00